,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智库 >> 大学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北大教授这样建议

大学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北大教授这样建议

2020-05-05 18:48:47 来源:职工文化网 浏览:2188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已然是大学必须深思的现实问题。且听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卢晓东教授的分享。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大学劳动教育应如何开展?

围绕这一话题,麦可思研究有幸邀请到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现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卢晓东教授,请他与我们谈谈大学应如何帮学生补好“劳动课”。

劳动教育需体现时代特征

“这次印发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有了特别强调。”谈到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时,卢晓东教授表示,“在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再次强调非常重要。《意见》中提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概念中的‘建设’二字本身就含有劳动的意思。总是在虚拟世界生活、活动的儿童和青年,未来不太可能成为建设者。‘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内涵也十分丰富。例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全面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基础。不参与劳动的儿童和青年,如何有机会面对‘实事’进而能够实事求是呢?劳动教育是鲜明的时代需求。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和弱化。这一点成为当前教育中一个突出问题,亟待扭转。我们国家有长期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在新时代如何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同时结合新时代特色予以发扬,已成为大中小学需面对的重要命题。”

据卢晓东教授介绍,现在很多大学已开始认真学习《意见》,积极研究劳动教育在本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如何落实。劳动教育不会过时,还要与时俱进。“目前的一大难点是有些大学依旧比较传统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以简单的体力劳动为主,譬如清扫卫生、帮厨等活动,难以体现新时代特征。”他认为,这次《意见》所提出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基本原则,对于大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特别针对性,“创造性劳动”是大学劳动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这一基本原则的内涵是“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对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期待各高校能够在准确把握《意见》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学科特点、学校传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把劳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创造性地落在实处,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卢晓东教授表示。

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开设?

《意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应如何设置?卢晓东教授认为,《意见》对历史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传统进行了认真梳理,在对以往经验教训认真把握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类型划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成为劳动教育的一种。卢晓东教授指出,中小学以日常生活劳动、少量志愿性服务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需与家庭日常劳动、校园日常维护劳动结合在一起。对于大学来说,日常生活劳动只是一种“补课”性质的劳动教育,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大学劳动教育的主要方面,认识性/创造性劳动是大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

对于大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卢晓东教授谈到了其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研究员曲霞联合进行的研究。他们按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元划分,同时考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场域,搭建了一个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显性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专门设课与融合课程相结合,具体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教学计划中素质教育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劳动教育通论课、劳动专题讲座等,其本质是有关劳动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过程中都少有上手环节,因而并非完全的劳动教育课程。

第二类,是动手的劳动教育相关实践课程包括探究式、项目化、综合性和创新性劳动实践活动,也包括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创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课程。在这类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相结合的课程中,专业教学中要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实现劳动教育总目标。

第三类,是高校基于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渗透到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呈现为融合课程。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可以推广服务性学习,发挥志愿服务等劳动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理工类专业可以结合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科技竞赛等,建构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的专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劳动能力与素养,强化敬业、诚信、创新、奋斗、合作、奉献等新时代劳动精神。

隐性课程中劳动教育的体现形式也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校园内劳动教育实践,包括以体力为主的劳动,例如宿舍、食堂、教室和校园卫生维护、绿化、安保;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例如各类助研、助教和助管;校园内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如导游、秩序维护、展览讲解等。

第二类,校园文化机制建设,要大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社团活动,举办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还可在全日制学生群体中增加具有真实劳动经历的学生,经由朝夕相处以影响同学成长和劳动价值观形成,塑造大学整体氛围和价值观。

第三类,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鼓励全日制学生在学期间,在校外参加实习、实训、调研和科学研究,参加真实、有报酬的勤工俭学,参加校外公益志愿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工地、商场、物流、医院、公共卫生防疫等劳动场所,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等公益服务场所;鼓励全日制学生中断学籍(休学),在间隔年从事真实劳动,包括参军、支教、创新创业等。政府机构需要率先行动起来,增加政府实习生比例,这是真实管理劳动。

“从《意见》提出的‘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来看,‘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是大学劳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必须有意识地拓展各种劳动教育机会。”卢晓东教授认为。

劳动教育成效如何评价?

如何对教育质量进行合理、科学的监测与评价,一直是社会各方尤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的开展,从此次印发的《意见》中我们也看到“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的要求。

劳动教育质量如何评价?卢晓东教授坦言,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开展起来,当下期待的就是高校对此能有扎实落实和积极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对隐性课程的劳动教育评价。卢晓东教授提醒高校,由于该类课程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程,测试中学生答对了多少题,答错了多少题,能够利用百分制或等第制评价,而该类课程更强调的是写实性的记录,对学生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结果的全面、客观的记录,正如《意见》中明确要求的,高校要“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

卢晓东教授还谈到,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存在娇惯、不爱劳动的问题。这群人作为校园学习活动的主体,高校还需注意他们对劳动教育的接受度,引导他们对个人劳动进行反思与评价,促使劳动过程中的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称之为‘考虑’或者‘反顾’,这是劳动转化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卢晓东教授指出。

对于《意见》中提出的“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卢晓东教授认为这可能对未来的三好学生评选、高考保送、研究生保送制度等产生一定影响,“虽然这些影响目前还没有看出来,但肯定是劳动教育得以落实的核心抓手之一”。

(选自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200501/20200501A04AH900.html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