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智库 >> 乔东教授接受工人日报采访,谈职工文化

乔东教授接受工人日报采访,谈职工文化

2015-12-29 11:07:38 来源:职工文化网 浏览:1451

  1. 如果单位/公司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您会参加吗?

  主动参加:47.90%

  看情况:35.42%

  不会参加:16.69%

  2. 您所在的单位/公司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您最感兴趣的是哪类?

  文体活动:51.81%

  读书沙龙、讲座:13.28%

  技术培训: 22.75%

  传统文化培训: 10.08%

  其他: 2.08%

  3. 您觉得单位/公司推广职工文化活动,有何意义?

  提升素质,丰富精神活动:40.76%

  增强集体凝聚力:31.74%

  都是走形式,意义不大:22.23%

  不关心:5.28%

  4. 您觉得所在单位/公司所提供的职工文化活动和您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否达到很好的对接?

  提升个人素质、丰富了业余生活: 36.88%

  活动形式内容陈旧: 23.35%

  单位很少搞相关的职工文化活动: 38.82%

  其他: 0.95%

  5. 在举办相关职工文化活动时,利用的场地主要有哪些?

  单位活动专用场地:52.19%

  文化宫等公共文化场馆:17.96%

  外面租用:18.96%

  其他:10.89%

  【调查分析】职工文化活动,自愿参与者仅48%

  内容陈旧、走形式、很少搞成受“冷”主因

  年终岁尾,很多企事业单位会举办诸如年会等各种形式的职工文化活动。近日,《工人日报》联合北京印象博观网络科技公司推出了一项关于职工文化的调查。调查显示,48%的参与者表示会自愿参加单位开展的职工文化活动,72%的参与者认为单位推广职工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23%的参与者表示现在的活动形式、内容陈旧;另有39%的参与者“抱怨”单位很少搞相关的职工文化活动。

  本次调查,有效参与人数29817人。调查参与者中,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占比分别为24%和23%,民营企业占比为44%,外资企业占比为9%。

  调查中48%的参与者自愿参加及72%的参与者认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数据,显示职工文化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企业凝聚力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并得到了多数职工的认同。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转型、新生代员工逐渐成为单位的生力军,职工的文化需求与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职工文化服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调查中有23%的人表示现在的活动形式、内容陈旧;另有39%的参与者表示单位很少搞相关的职工文化活动。

  此外,在“您最感兴趣的是哪类职工文化活动”调查项中,有52%的参与者选择“文体活动”,另有13%的选择“读书沙龙、讲座”,10%选择“传统文化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新颖的职工文化形式逐渐被新生代职工所认同。

  【专家解读】“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文体活动不等于职工文化,要形式更要内容

  谈到职工文化,很多人想当然以为就是文体活动。调查数据显示,职工对于企业开展的各类职工文化活动中,最感兴趣的也是文体活动,占比超过50%。

  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哈佛大学访问教授乔东教授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职工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职工文体活动层面,“把职工文化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甚至放弃文化主题,为了娱乐而娱乐,为了健身而健身,是一种没有文化的文化。”

  职工文体活动是形式,职工文化是内容,文体活动要为职工文化服务。形式不能替代内容,形式更不等同于内容。同理,职工文体活动不能替代职工文化,也不等同于职工文化。职工文体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过于关注形式化的东西。《论语·阳货》里的一句话被乔东拿来形容职工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他说:“孔子曾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讲,乐难道仅指钟鼓等乐器而言吗?孔子关注的不是表现乐的器具和形式,而是乐体现的思想和内容。”

  在乔东看来,职工文化的本质是文化,具有文化的“人化”和“化人”功能。“人化”是指职工文化来自于职工,是职工创造的文化;“化人”是指职工文化最终要服务于职工群众,实现教化、感化和同化,推动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在接受采访时,乔东指出,说起职工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什么是职工文化,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有什么异同。

  通过对劳模事迹、劳模精神的考察,乔东注意到劳模身上的一个共性,即他们实现了一个转变——由“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他看来,这就是这两种文化的区别。

  然而现实中,企业文化在企业里常常“独霸一方”,而反映企业基层职工价值理念的企业职工文化,有点“寄人篱下”的感觉。乔东认为,这种失衡局面的形成,是企业过分夸大管理层的作用,而忽视以劳模为代表的基层职工作用的结果。在他看来,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统一互补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地位上对等 、 内容上互补和最终战略目标上一致 。

  【职工心声】“老瓶装新酒,我们要玩出新花样”

  “我们公司是北京一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大崔是个又高又壮的小伙子,被问到职工文化活动时反复说到,“我们还是蛮洋气的。”

  可是谈到职工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他有点犹豫,“猛一听‘职工文化活动’这几个字,我们90后肯定会比较陌生和排斥,觉得土呗。”大崔想了想,又说到:“但现在不是‘互联网+’嘛,结合公司本身的定位,职工文化活动已经不是又老又旧的产物,老瓶装新酒,我们要玩出新花样。”

  大崔眼中的职工文化活动是职工广泛参与的、能够对内广泛宣传公司文化的各类活动,不是简单的吃吃饭打打球。大崔举最新的例子说:“比如圣诞节快到了,办公大楼中庭摆放了一棵十米多高的圣诞树,虽然周末加班加点累了点,但是看到朋友圈被‘圣诞树’刷屏,心里特有荣誉感,这不也是职工文化活动嘛,让大家发现公司的美。”

  新入职的Lisa介绍了公司的各种职工文化活动。她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公司有严格的读书会制度,要求每月必须有两次读书会,大家一起分享学习所得。

  大崔认为,文体活动并不等同于职工文化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要想提升文体活动中职工文化的意味。“我们非常重视雇主品牌建设,现阶段内部品牌建设重在‘深化认同、推动实践’,要通过职工文化活动,充满创意地将公司信息、品牌文化与内部职工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这样公司才能真正具有活力。”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令人满意的产品,就不可能有满意的客户,更不会有令人满意的公司业绩,“这也是职工文化活动的价值所在吧。”

  大崔说,我们还关注职工文化建设的成长性。比如,公司现在正筹备的文化社团,有绘画、音乐、摄影、茶道,也有登山、骑行等等。“企业里有很多优秀人才,如我们园区事业部的一个小伙子,马头琴拉得非常好,参加过全国巡演还出过专辑,非常厉害;保密部门的一个同事,毛笔字一流。让志趣相投的人有机会在一起切磋技艺,让对某个领域感兴趣的人能有条件学习。线上我们会有一个企业大学的平台,而在线下,大家能够通过PC端或手机APP随时随地开展‘文化建设’。”

  互联网时代是万众创新的时代,职工文化活动也在不断前行。

  【管理者说】从职工需求出发,我们工作就好做、做得好!

  “职工文化活动不能只注重形式,或是看作组织者的工作业绩,而是要从职工的需求出发,尤其要让职工在活动中收获个人的成长。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好做、做得好!”谈到职工文化,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邵小明谈及了自己的工作心得时说道。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拥有6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在职工文化的建设上有着很好的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职工文化建设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邵小明向《工人日报》介绍“较之以往,与职工文化相关的职责弱化了,比如一些专职演员如今已经没有了。我们在工作上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协调职工文化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因此,一方面要策划高质量、职工喜爱的活动,另一方面不能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要拿捏好分寸。”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的职工总数达1.4万人,而青年群体就占到了60%,在一线工作的工人总数占70%。

  “职工平日的工作内容比较单调,年轻人又居多。为此我们组织、策划的活动尽可能新颖,贴近他们的需求,激发大家参与的兴趣。比如结合年轻人的特点开展的DIY车模大赛,青春快闪等活动反响就不错。尤其是近两年推出的‘长客好声音’歌手大赛,职工参与积极性很高,企业还出资为参赛的职工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形体、声乐等方面的培训。职工不仅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还有人从这个活动中脱颖而出,额外赢得了职业发展机会。”团委书记宋楠对记者说。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心理辅导是职工文化建设中,常常被忽略的领域。宋楠向记者介绍,除了传统的心理专家讲座,企业会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设立青年之声、青年论坛等,让职工有吐露职场困惑、思想包袱的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节目,如话剧、情景剧等将大家的困惑表达出来,还邀请职工家属到车间、班组来参观,增进彼此理解。

  与有着良好传统的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对职工文化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但也有一些民营企业负责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久前,上海企通软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于飞就组织全体名员工来到山东曲阜开展了国学体验活动,于飞告诉记者,“现在的社会环境相对浮躁,能够在这里感受并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公司内,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员工参加背诵《弟子规》的比赛,我觉得当每个人内在的规矩建立好了,企业也就好了。而任何一家企业的文化都是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借着这样的契机来体验国学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本组报道撰稿:记者 赵亮 朱林 本报实习生 王励晴

  调查数据支持:北京印象博观网络科技公司 标题制图:吴凡

  (问卷有效参与人数29817人)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