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选树楷模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又添省级工会兼职副主席:程祖彬劳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又添省级工会兼职副主席:程祖彬劳模

2019-12-19 14:13:44 来源:职工文化网 浏览:2263

12月19日上午,广东省工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在庄严的《国际歌》中胜利闭幕。省总工会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省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业升当选为省总工会主席,省总工会党组书记陈伟东当选为常务副主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学员程祖彬劳模当选兼职副主席。另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还有其他劳模学员,担任省级工会兼职副主席:郑贵有劳模担任内蒙自治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冯鸿昌劳模担任福建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贾向东劳模担任山西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杨祉刚劳模担任湖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程祖彬劳模

1994年,19岁的程祖彬从家乡泸州市泸县来到广东打工。20多年来,程祖彬一直在家具行业摸爬滚打,历任学徒工、品管员、品管主管、品管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等岗位。2013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还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光荣地进京参会。 他从最初只有初中学历到如今拥有在职本科学历,从一名打工仔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九大代表,他的故事激励着很多员工。 凭借韧劲钻劲成为技术标兵 程祖彬现在是广东中泰家具实业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 在广东中泰的多位员工看来,程祖彬不仅是一个党员先锋,更是一位“励志哥”。 19岁,在顺德,他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当学徒工。那是顺德北滘的一家家具厂,当时招2个人,有6个人应聘,其他5人学历都比他高。经过努力,程祖彬成为留下来的两人之一。 得益于韧劲和钻劲,程祖彬的个人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先后取得了人力资源管理师、质量管理审核员、环境标志检查员等资格证书共14份。同时,程祖彬还先后推出了38项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快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他本人也被广东省质监局连续两届评为“广东省家具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成为家具行业的技术标兵。 程祖彬告诉笔者,23年来,他经历了家具行业从手工制作为主的传统型到现代化产业标准化的转变,产品检验方式也经历了同样的变革。 在中泰家具,一开始都是老木工师傅负责家具品质检验,而他却招来高中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进行培训后做质检。很多老师傅质疑,这些年轻人都不懂得怎么做家具,怎么检验?程祖彬最终说服了师傅们。“只要把标准制定好了,按照标准来检验,就没问题。” 做好“传帮带”带动员工成长 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到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在程祖彬看来,不变的是引领。“希望尽量打造更多的‘工匠’,用这种精神,引领和带动大家。” 通过“传帮带”将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企业职工们,从而帮助和带动更多的人,是程祖彬的心愿。 “做好‘传帮带’,首先要以知促行。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必须时刻保持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程祖彬说。尽管已拿到众多的资格证书,但他仍坚持每天抽出1至2小时进行学习。 201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程祖彬被佛山市高明区总工会、广东中泰推荐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进行两年的全脱产学习深造。他倍加珍惜系统的学习机会,学习笔记做了不下10本。 截至目前,程祖彬共编写了《新员工培训课程》《高端智能机床工艺创新》《家具检验标准》等培训教材共20多册,当中不少教材不仅在企业内部使用,还在家具行业进行推广。 “党员身份鞭策我保持先进性”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程祖彬说,在我的多重身份中,党员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获得劳模、工匠、十佳优秀外来工等荣誉,首先自己在企业或者在工人群体中就是优秀的,所以党员身份鞭策我要保持先进性,要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吃苦耐劳,在公众面前做到言行一致,怎么说就怎么去做,起到表率作用。

郑贵有劳模

1992年,郑贵有从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如今,他已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内蒙古自治区金牌工人”等称号,并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他独创的“郑贵有切削法”“郑贵有圆锥切削法”等11项先进操作法,攻克了军品科研试制中的130多项加工技术难题。

“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

毕业那年,成绩优异的郑贵有本可以选择待遇优厚的科研军品单位,可他偏偏选择了机电公司——一个北重集团下属的民品单位。因为在这里当技术工人,常常需要一边生产一边研发,对一线工人的技术能力是个巨大的挑战,正是这个“优势”吸引了郑贵有。

“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不服输不怕苦的郑贵有,似乎天生就有干车工的灵性。虚心求教又爱钻研的他,实现了3个月提前出徒独立操作、3年成长为全厂最年轻的车工班班长的职业规划。

在制造业,无论多么先进的工艺、产品,在试制、试验阶段都离不开普通车床。通过不断学习,他在普通车床上练就了一身绝活。

2012年底,北重集团已运行多年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的主油缸在维修时需要进行机械加工。此次维修加工难度大、技术复杂,北重集团为此拨专款近千万元购买了一台专用设备。当领导把艰巨的维修项目任务交给郑贵有时,这个攻关强手一时犹豫了。

油缸高3.4米、重23吨,郑贵有从没见过,更没干过这样的庞然大物,他白天在单位冥思苦想方案,晚上在家挑灯夜战苦学。维修方案出台后,郑贵有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终于将这个大家伙雕琢成了图纸上的形状,节省外委加工资金62万元。

3年后的2015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郑贵有超大口径重载液压缸缸体加工法”被编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创新竞赛成果荟萃》一书。

他潜心钻研,在长杆、轴类加工中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法。2014年3月,以郑贵有名字命名的“细长轴在普通车床的加工”发明专利被国家专利局受理,他也被破格评为工程师。

郑贵有坚持勤学、勤问、勤想、勤练的“四勤”原则,让他实现了从中专生到国家级技能大师,从一线工人到内蒙古最年轻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的华丽转身。

“别人不爱钻的技术,你去钻了,你就成为技术的富有者”

看似“一步登天”的背后,是郑贵有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过程。他口中所谓的“比其他人幸运”,其实源于多年来超出他人的默默付出。

在郑贵有空间有限的工具箱里,大半空间堆满了各种技术书籍,让他随时都能“加油”。“别人不愿意加班,你去加班了;别人不爱钻的技术,你去钻了,你就成为技术、技能的富有者,你就拥有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一技之长。”郑贵有说。

2008年,某国家重点军用装备生产落户北重集团。其中的关键重件主齿轮轴产品因为尺寸精度、形位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生产难度极大。面对没有夹具、没有可借鉴经验等难题,郑贵有日夜琢磨,反复试制,终于达到了产品精度要求,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2015年,又一项技术难题摆在了郑贵有面前。在某军用产品生产中,由于产品轴承直径大,要求精度高,工厂没有如此高精度的设备来进行生产。郑贵有认真分析了产品特点、反复计算技术参数、数百次试验论证,针对滚道硬度高的情况,他采用立方氧化硼刀具并优化切削参数,配合生产组织部门修改了加工方案,最终解决了加工难题。同时,在优化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使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郑贵有革新了小直径斜齿加工问题、细长杆梯形螺纹的车削等技术,创造了“郑贵有圆锥切削法”和“郑氏切削法”,在北重集团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创造了3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让一个人的技术变成许多人的技术”

在为兵器制造难题“把脉开方”的同时,传承手艺成了郑贵有的另一份责任。

几年来,他培养了40多名中青工,在北重集团、全市和全自治区的技术比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很多徒弟已成为关键技术带头人。

同时,郑贵有组织并开办了“兵器技能大师讲坛”,现场讲解技术难点、展示绝技绝活,并与行业内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攻关、工艺改进和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作为“郑贵有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上大力开展工作,共完成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50多项。

“很多技术工人都会从操作层面解决技术难题,但不会从理论上分析研究形成解题的通用方法和理论方法。如果能从操作层面提升出理论知识,就可以让一个人的技术变成许多人的技术。”郑贵有说,会干不会说、会说不会写、会写不会总结是很多技术工人的局限,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他研读了不少理论书籍,用通俗的语言总结技术要点,形成了独创的“操作指南”,希望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递给更多人。

“我希望一线工人都能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有进取心和责任心。要敢于担当重任,敢于挑战和钻研难度大的工作。”郑贵有说。

冯鸿昌劳模

冯鸿昌,男,1979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天分公司高级钳工。

  2007年,他被任命为海沧海润码头设备维修班班长,开肩负起对班组成员的“传、帮、带”重任。2012年,冯鸿昌工作室成立,通过工作室的培训平台,有12名青年职工成为技术骨干,在全国港口技能竞赛中位列前茅,冯鸿昌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示范性劳模工作室。

  所获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福建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一、学习是成才的途径。

  冯鸿昌出生在漳州市南靖县一个农村家庭,1997年3月,他从厦门机械技工学校南靖教学点推荐到海天码头实习,记得当年走进海天公司,第一次面对大海、高耸的港口机械和一排排整齐的集装箱,他的心中充满无限的激情和感慨:能在这么壮观的环境里工作真是太棒了!可是,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在人才济济的城市里扎根。是企业的老师傅告诉他:“掌握技术就一定会有立足之地!”让他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一流的技能人才首先要有精湛的操作技术,还得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他把“学习、钻研”这四个字刻在心里,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抱着书本啃。每次完成维修任务,他都会将故障判断、维修要领、处理方法等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

  1999年,公司从国外引进许多新设备。当他翻阅这些设备技术资料时,顿时傻眼了。因为这些技术资料多为英文版,对于只有中职学历的他简直就是“天书”。但设备维修就得有这些资料,怎么办?就此放弃吗?不!他一咬牙,拿出半个月的工资,买了台“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下来。半年后,他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中文资料,把各种技术参数标注得清清楚楚。不久,公司决定让他负责美国卡特彼勒柴油机大修,他的班组仅用一周便顺利完成这项重任。后来,他又带领班组完成了10多台进口柴油机的大修工作。

  从最初看到设备故障心里打鼓,到后来心里越来越有底气,学习让他尝到技术进步的大甜头。于是,他又自费报名参加了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高职班,一年学费3000多元啊,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每天下班,他要骑1个小时的单车,从公司赶到学校上课。记得99年的14号台风,当他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学校门口要去上课时,保安问他“大台风天的,你怎么还来啊!”这时他才知道由于台风的影响,学校停课了。也有人说他:“你是个外来工,没户口没房子,混着过呗,何必这么累啊。”他不以为然,正因为是外来工,更应有一技之长,才能得到这个城市的认可。2001年,他参加厦门劳动局主办的第七届职工技术竞赛,夺得“技术状元”。2007年7月,参加校企培训,取得高级钳工,又获得电大大专文凭和技师、高级技师等10多个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作为全国劳模,被组织免试保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已经顺利毕业了。正是坚持学习,不断进取,让他掌握了技术,在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扎下了根。

  二、担当是工作的责任。

  厦门海天码头是365天不间断生产的,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他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奋战在生产一线,他从没有“打零工”的心态,对每一项任务都以最高的标准来完成,对每一台设备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呵护,对公司的利益尽最大努力维护和创造。他带领班组完成四台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改造,仅此一项就减少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为公司节省了维修费用,也为同行的技术攻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3年7月,公司委派他到上海港机厂对新购买的两台当时国内最大跨距的轨道式龙门吊进行监造。由于设备制造工期短,每次大梁、门腿、底梁的报验都是在中午进行,为了把好设备内部质量关,他拿着手电筒匍匐着爬到漆黑的设备内部进行验收,在骄阳的炙烤下,设备内部温度高达60多度,空气稀薄,呼吸都感到困难,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但为了确保设备质量,他坚持每次都对焊接工艺、安装精度进行验收,先后提出近100条整改要求和建议,全部得到设备生产方的采纳。

  随着东渡三期工程的建设,公司的堆场不断扩大,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公司92年引进的四台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由于发动机功率不足,电控系统老化严重等问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常装卸箱使用要求。根据公司的技改计划,部门决定由他和6名同事,对四台旧龙门吊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领受任务后,他们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堆场作业的实际需要,结合维修工作的实践经验,他与同事们一道进行研究分析模拟推演,提出对发动机房活动走道翻转平台进行自行设计,对柴油机的油箱、小车传动系统、起升机构等进行了改进和变更设计等想法。这些方案得到了论证和认可。在项目的实施中,他和同事们制定计划并抓紧落实,指导和配合有关施工方,实现了电控系统的全面更新和升级,使原本报废的设备重新迸发出活力,达到了使用要求。现在这些龙门吊在东渡码头重新投入了运营。

  他公司用于冷藏箱堆场作业的两台龙门吊,由于设计、操作等多方面原因,经常造成作业时,吊具着床不准确,固定导板摇晃偏移而撞击冷藏箱顶部,使冷藏箱顶部的铝板破裂,造成箱损和货损。给码头生产效率带来影响,也给客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他和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根据作业时吊具导板所承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设计成一套合理的伸缩式活动导板。此项改造方案成本低,周期短,而且容易实施,便于维护,没有再发生冷冻集装箱箱损和货损的事故。

  三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2012年8月,公司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冯鸿昌工作室,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青年骨干的孵化器为目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他与班组成员对龙门吊作业系统进行创新,采用电力驱动替代传统的柴油发电机组驱动方式,将码头作业堆场的40 个箱区,共38台燃油轮胎式起重机供电系统进行改造。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燃油成本80%,减少废气排放更达95%,噪音从110分贝减少至60分贝,每年节能燃油成本1708万元,获得交通部、省市“节能减排示范工程项目”。

  工作室成立技术技能类内训师队伍加大交流培训的频度和力度。目前已组织技术交流培训近50场,参培人数900多人次。经过培养有12名青年职工成为技术骨干。完成技术革新项目224项,其中远程智能理货系统改造在全国码头上得到推广。有29项获得厦门市职工优秀技术成果二、三等奖;发表技术革新总结论文14篇。先后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贾向东劳模

贾向东,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建设二公司焊接工程处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山西省十大金牌工人,华北电力技术院一级专家,国家电网电力技术院一级专家,焊接专业高级技师。山西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如果没有卷起衣袖,亮出双臂若干处的伤疤,平常人想象不到,这个沉稳、平和、略带书生气的青年眼镜男,竟是个与焊花“搏击”十余年的人。

十多年来,从最初“啥都不懂”到如今获奖无数,从籍籍无名到全国劳模,贾向东这个名字成为“优秀焊工”的代名词。

说起成名前后的变化,他轻描淡写:身兼管理职位,感觉“责任更重,压力更大”。而在同事们的眼里,他还是之前的那个“小贾”,为人谦逊、随和、体贴,工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

勤奋:优秀焊工的成功秘笈

“人不在乎干什么,关键看怎么干。只要努力,什么都能干好。”

从2002年算起,贾向东从事焊工职业已经13年。

这13年来,贾向东收获了全国劳动模范、五四青年奖章以及各大焊工比赛奖项等无数荣誉,这些成就与他的勤奋、敬业密不可分。

他卷起衬衣、西裤的袖口、裤管,一颗颗印章似的伤疤像刻在那里。“早就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被焊花烫的了”,他没事儿人似的说着,“太正常了,干我们这一行的都这样,被烫的时候也不理会,轻的(伤口)过几天自然好,重的(伤口)大不了感染溃脓。”

他笑了笑,焊工的皮肤已经被练得“特别经烫”。不过说起印象深刻的一次烫伤,贾向东还是有些心有余悸。那是2008年的夏天,室外施工为防风支起帐篷,蹲在地上拿着焊枪工作几个小时后,起身后的贾向东突然感觉双腿一软,一屁股坐上了刚焊好的高温的焊口上,“疼得没法形容”,后来不得不赶紧送去医院做紧急处理,好在没有落下大毛病。

除了烫伤,贾向东的眼睛和双腿有时候也不太听使唤。虽然工作时佩戴面罩,但难免眼睛不被焊光中的强紫外线灼伤。在他的记忆里,被灼伤的眼睛“当时可能觉得没事”,可一到下班回家,晚上躺床上睡觉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一闭眼就感觉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或是“疼得流眼泪”。不过,乐观的贾向东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期,眼睛“像病毒一般产生抗体”,不大容易被焊光轻易灼伤。

焊工的工作,需要长时间蹲着,两三个小时稀松平常。“一进入工作状态,忘了时间,之后腿都伸不直了。”贾向东拍了拍膝盖,“打过封闭的。”

落下职业病,源于贾向东的勤奋。在山西电建二公司焊接培训中心集中培训的日子里,他经常成为第一个走进教研室、最后一个走出操作间的人,每天加练一两个小时。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站、仰、蹲、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他,成为“免检焊工”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般工人从低压焊工考到高压焊工的资格需要5年时间,小贾用了两年就做到了。”贾向东的师傅范如杞曾如此评价。

思考:管理要以人为本

“我把他们当兄弟看,有一些其他部门的同事想过来工作。”

去年6月份起,贾向东开始担任所在公司焊接工程处项目负责人的职务,成了“小领导”。这对于一线工人出身、此前从未有过此类工作经验的“菜鸟”贾向东来说,可谓“压力山大”。“工作完全变了,以前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现在可不这样,我得管理整个项目70多号人,得把控整个工程进度、质量。”他说,“比以前操心多了。”

不过好在,这位“菜鸟领导”一直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此前,正是他的思考发明,使用支架固定镜子,才改变了面对焊接盲区需要两人协作的繁琐局面。如今,他又开始思考管理的方式。

在他的理念里,管理并不是给同事指责和压力,而是以人为本。“我一直把他们当兄弟看。”贾向东坦言,自己与同事相处很好——无论是20岁出头的小年青,还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与其共事十多年的同事白宝评价贾向东:“他一点儿都没有领导架子,做人很随和,平时关心、体贴同事,经常手把手教一些焊接技术不太熟练的新同事。”

这种替别人着想的态度,也让贾向东所在的焊接工程处深得人心。这个原本工作并不轻松的部门,居然招来不少其他部门同事“望风归附”的想法。“公司本部的就有很多同事,想到我们部门上班。”他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杨祉刚劳模

在湖北省总工会第十二届九次全委会上,来自神龙汽车公司武汉一厂焊装分厂钣金工——41岁的农民工杨祉刚,当选为省总工会副主席(兼职),成为我省农民工当选该职务的第一人。

  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为了推进工会改革,强化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彰显了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杨祉刚说。他用14年,由一名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然后当选省总工会副主席(兼)。

  上周,记者对杨祉刚进行了采访,揭开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上副主席 仍干老本行

  “抱歉,来晚了。”上周,记者前往工厂采访时,杨祉刚穿着工作服接记者进车间。“杨师傅好!”他的同事很少叫他“杨副主席”。他说,这个称呼亲热。换工作服,戴上安全帽。5分钟后,来到一座现代化的焊装车间。“这里就是我的岗位。”杨祉刚说完,就上线开始工作。

  与杨祉刚搭档的,有两名同事。他俩站在车身的一左一右,用手摸遍车身里里外外,发现钣金有凹凸,就做上记号,然后由杨祉刚负责返修。一会儿,有台车的尾部出现一个记号,他麻利地拿出锉刀和打磨机处理,记者估算了下,用时20秒左右。

  几分钟后,流水线上有一台车身上写有“补”字,“这是上道工序写的,让我们补焊。”杨祉刚拿着氧焊机,立即补焊。他说,机器人没焊到位,补焊后能够保证强度,增加车辆安全性能。

  “杨师傅虽然当选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但他仍在生产一线,每天工作11个小时。”督导工宋义告诉记者。

  杨祉刚说,当选后他备感光荣,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这个群体,是对广大农民工的鼓舞,可以促进农民工融入社会、干好工作。

  成为副主席后,杨祉刚开了两个会,“是同事帮我顶的班。”杨祉刚说,自己会继续在一线工作,可将一线职工的声音和诉求,更准确、更直接地送达工会娘家,做好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的桥梁与纽带。

  实干加巧干 工人变“工匠”

  杨祉刚出生在随州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记忆中,父母总是早出晚归。6岁那年,看到父母实在太辛苦,自己就站在凳子上学着做饭,结果水放少了,一锅饭都烧煳了。妈妈看他这么懂事,便教他做饭。从那以后,他经常做好饭,然后送到田里。杨祉刚说,那时起就有了一个想法,长大了好好劳动,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高中毕业后,杨祉刚应征入伍,当了一名通信兵。在部队,他获得了优秀士兵荣誉,并当上了班长。部队的锤炼,让杨祉刚明白了一个道理,干一件事,就要干好,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复员后,他去深圳当保安,日复一日,他感觉没有一技之长,难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回到老家,又种了2年的水稻。2003年3月,神龙公司委托一中介公司招农民工,杨祉刚认为能学到技术,便报了名。

  刚到公司,杨祉刚被分配在焊装分厂,从事汽车焊接工作。“一天要焊300个零件,每个零件有25个焊点。”杨祉刚说,下了班,手都是肿的。身体的劳累,他可以克服,而业务不熟练,这让杨祉刚特别难受。除了向师傅虚心请教,他还与同事交流心得。不久,他就用积蓄买了一台电脑,只要有时间,他就坐在电脑前,学习焊接技巧。

  2004年,焊装分厂MAG焊接(惰性气体保护焊)岗位人手紧张。当时,MAG焊是个苦差事,烟尘大,飞溅和弧光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杨祉刚知道后,主动要求到这个岗位工作。

  师傅给他找了两箱几千片焊接试板让他练习,杨祉刚只要有空就来练,不知道多少次眼睛被灼伤,肿得像个桃子,脸上的皮肤掉了一层又一层。杨祉刚点上眼药水,症状稍微有点改善,他就接着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和2008年,神龙公司举办MAG焊工技能比武,他均获得冠军。

  2008年10月1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他作为全国47名农民工代表之一,走进了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2009年,杨祉刚开始学习钣金返修。就如当初学习焊接一样,他用同样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半年时间,抛光、打磨、装配、返修,这些工序,他样样精通。

  2015年,他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宣传之用,如涉版权请告知删除)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