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1897年出生,原名李声澥,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成员,最早的工人党员。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积极参与进步学生运动。后赴上海当工人,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1920年11月,李中参与组织筹建的上海机器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产业工会。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李中被捕,经营救被释放。后来李中返回双峰从事教育工作。全国解放后,李中几次写信给毛泽东要求参加党的工作。毛泽东曾接连三次回信,邀他进京。1951年7月,李中于赴京途中病逝。
91年前的9月,《一个工人的宣言》犹如闪电划破上海滩十里洋场。在这篇被称为“工人阶级觉醒先声”的宣言中,撰文者“海军钳工”不仅深入浅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观点,更激情预言“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
这位“海军钳工”,正是李中。在建党史上,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背后闪烁着诸多第一:第一个产业工人出身的党员、中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工会发起人……
1 第一位工人党员出身书香世家
在距离双峰县城15公里处,有着诗意名字的采桑村正坐落于恬静风景之间。这里不仅四面环山,更有一弯碧水蜿蜒缠绕,将村庄与繁华相隔两境。
“应霞先生的骨灰就安葬于村边山坳的半腰间,现在知道他墓地的人怕是不多了。”50余岁的李秋成是李中堂侄,也是其留在双峰为数甚少的亲人之一。在带领记者穿行一段狭长崎岖的山路后,一畦芳草掩映的石墓映入眼帘,由于正在修葺之中,新建的墓碑暂未竖立,但碑上已刻好的 “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李中之墓”几个大字,仍彰显出主人的不凡身份。
“李中是第一位工人党员,但他却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己也是一位资深的进步教书先生。”虽然与堂叔所处的时代相隔已久,但李秋成仍记得老辈们的讲述,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一代风云人物的人生被徐徐翻开:出生于1897年的李中,原名李声澥,字应霞。由于祖辈连续四代都是当地著名的私塾先生,李中从呱呱坠地起就浸润在书影墨香之中,自幼熟读四书五经,而且以能诗会文闻名乡野。
2 办夜校组织工人学习
1911年,14岁的李中还在父亲所办的乡间私塾读书,一听说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就毅然将自己头上的小辫子剪掉。1913年秋,向往新学的他与同乡蔡和森一同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在这里与毛泽东、罗学瓒等结识。
“刚入校时,李中只知埋头苦读,但受毛蔡等进步同学的影响,很快他便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活动中。”双峰县党史办原主任罗绍志,是全国最早研究李中的党史专家之一,据其介绍,当时李中不仅协助毛泽东领导了一师学友会,还随同毛开设了工人夜校。
如果说入一师求学是李中追求民主进步的起点,那么办夜校无疑让其在“改造社会”的理想中迈出了一大步。“当时,由一师学友会开设的工人夜校分甲乙两班,李中是乙班的管理员,每周二四六晚上,他都坚持到夜校组织工人学习。”罗绍志说。而在与工人阶层的接触中,李中亲眼目睹了他们身处社会最底层的辛酸苦楚,由此迸发出的深切情感也让他在今后岁月里,与这个阶层血脉相连。
3 毛泽东称他为“救命菩萨”翻开斯诺的《西行漫记》,毛泽东和斯诺谈过的一件往事生动而有趣。“1919年初,我从北京去上海。可是,当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就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毛泽东风趣地告诉斯诺:“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也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余钱还足够买—张去上海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完成了我的旅程。”
“毛泽东所说的‘救命菩萨’,就是李中。当时的他从一师毕业后来到上海,在一家古玩商店帮工,由于经常要为店主到浦口、南京去收购古董,偶遇了路过浦口的毛泽东,因此助上一臂之力。”罗绍志说。
“五四”运动后不久,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李中多次到陈独秀所住的渔阳里二号拜访,不久便与其同住。在陈的引导下,李中离开古董店进入了江南造船厂,一面当钳工,一面通过同乡工友在工人中传播革命思想。“关于李中的这一段革命活动,毛泽东是很赞赏的。1919年底至翌年3月,毛泽东曾两次到达上海,就在渔阳里二号居住。”罗绍志介绍,李中讲述自己在江南造船厂帮助陈独秀筹建工会的经历,畅谈了当工人的体会后,还劝毛泽东入工厂,而毛泽东也深受感动。
4 宣言发出工人阶级觉醒先声
“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正是全国工业与工人运动中心,青春洋溢的李中在这里如鱼得水,筹建机器工会、声援及组织工厂罢工、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更是成为最早一名工人身份的党员。”罗绍志说。一面引领工人运动,一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李中不停寻觅二者的结合点,而这也直接导致那篇著名的《一个工人的宣言》诞生。
宣言发表于1920年9月的上海刊物《劳动界》上,李中旗帜鲜明地喊道:“到了这个时候,甚么昏雾黑霾都要开了,甚么地狱监牢都要破了,甚么阶级束缚都要除了!”他主张:“我们要产生工人的中国,首先就要工人联络。”“我们不贯彻联络,就会没有力量。”这是第一次由产业工人发出觉醒心声,那些观点犹如电光火石,为工人们追求自由和解放拨开迷雾、指引航向,近一个世纪后再次聆听仍然振聋发聩。
5 归乡育人“弟子数以千计”
此后的李中更加积极投入工人运动洪流中,1927年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后,他转移至浙江不幸被捕。经各方营救获得释放后不久,李中返回双峰从事教育工作。此后在家乡他积极开办新学,“所培养的弟子数以千计,人人皆知应霞先生”。
80岁高龄的当地居民龚楚良至今还记得,应霞先生开办的“求实”学校离他家不到100米,入读其中后,龚楚良第一次接触到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走进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
龚楚良说,如果没有李中,自己人生或许将是另外一番模样。那是1949年10月上旬,家乡刚刚解放,李中与龚楚良有过一次有关前途与人生的畅谈。最后他郑重地说:“楚良啊,你也看到,这么多解放军就驻扎在这街上,他们都是睡门板、吃干粮,没拿过百姓一粒米、一滴油,自古以来哪有过这样秋毫不犯的仁义之师啊!你们青年人要想干大事,就跟着共产党当解放军去吧!”先生的话语激发了龚楚良的热血豪情,一个月后他掷笔从戎加入了解放军,并屡立战功。如今,每当看到在部队获得的立功章、嘉奖令,龚楚良都难抑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以青春热情投身革命洪流,用淡定从容培育栋梁之才,从进步学生到产业工人再到教书先生,无论身份如何转换,也未改为国为民情怀,这或许正是李中最令人敬仰之处。
(选自中国网,http://cul.china.com.cn/lishi/2011-06/20/content_4279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