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赋能职工成长 智创驱动职工文化
广西梧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邓健明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以“创新赋能职工成长 智创驱动职工文化”为主题,与大家分享梧州市总工会在服务职工、助推产业发展中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梧州市总工会始终锚定职工需求与产业发展双目标,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职工创新平台搭建、创新创效推动、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深耕细作,出了一条“职工成长有支撑、产业发展有动能、文化建设有活力”的特色路径。
一、建强“创新阵地”:让职工创新有平台、成果有转化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激发职工创造力的“孵化器”,更是连接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桥梁”。我们始终把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作为赋能职工成长的核心抓手,通过“选树标杆、政策扶持、成果联动”,让职工创新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发力”,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赋能”。
在平台建设上,我们坚持“分层培育、梯次推进”,构建起“市级+自治区级”两级创新工作室培育体系。2024年,我们精准推荐4家单位申报自治区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同步拟命名5家市级创新工作室,让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技能人才都能找到创新“落脚点”。这些工作室不仅是职工钻研技术的“实验室”,更是助推重点产业突破的“攻关站”——以六堡茶产业为例,工作室聚焦茶叶种植、加工、品质提升等关键环节,联合行业劳模工匠开展技术攻关,为六堡茶千亿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双重支撑。
在成果转化上,我们打破地域壁垒,创新推出“跨市联盟”模式。2024年11月,我们联合钦州市总工会举办坭兴陶、六堡茶劳模工匠联盟创新成果交流活动,组织梧州16名六堡茶行业劳模工匠参与,促成“一对一”结盟签约12对。这一举措不仅整合了两地在六堡茶加工、坭兴陶制作及文化传承领域的优质资源,让职工创新成果从“单一产业应用”拓展到“跨产业融合”,“桂茶钦陶”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职工创新的“价值半径”不断延伸。
此外,我们还将创新工作室建设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度绑定,推动32家产改试点企业提质增效,强化国有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非公企业积极参与。截至2024年11月,全市已培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902人、技师以上150人,分别完成自治区绩效任务的146.31%和166.67%,这些技能人才大多来自创新工作室,真正实现了“工作室育人才、人才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激活“创效动能”:让职工成长有路径、产业发展有支撑
职工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创效”——既让职工在创新中实现个人价值,也让创新成果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我们围绕梧州市重点产业,以“技能培训+竞赛赋能+机制保障”为抓手,推动职工创新从“技术想法”变成“实际效益”,从“个人成长”升级为“产业升级”。
(一)以“工匠学院”为载体,筑牢职工创新“技能根基”
技能是创新的基础,我们深知“没有过硬的技能,创新就是空中楼阁”。2024年,我们重点打造“工匠学院”这一核心培训平台,不仅对2022年挂牌的3家市级工匠学校开展验收,更成功推动“广西梧州六堡茶工匠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我市首家自治区级工匠学院。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工匠学院(校)5所,这些学院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紧扣产业需求设置课程:针对六堡茶产业,开设茶叶审评、加工工艺改良等特色课程;针对制造业,开展设备运维、技术革新等实战培训。2024年,全市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完成5000人,其中各级工匠学院(校)培训2730人,占比54.6%,一大批职工通过培训掌握了“创新钥匙”,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骨干”。
(二)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搭建职工创新“比武舞台”
竞赛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激发职工斗志的“催化剂”。我们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产”,构建起“全国+全区+全市”三级竞赛体系,让职工在比拼中提升技能、在竞争中产出成果。
2024年,我们联合市人社局举办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吸引223名职工参赛,评选出各工种前六名72人、优秀组织奖6个;2025年,我们进一步扩大竞赛覆盖面,向全市职工推出71个报名参赛项目,涵盖六堡茶、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这些竞赛不仅让职工“比出了水平”,更让创新成果“赛出了价值”——许多竞赛中涌现的技术革新方案,赛后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为企业降本增效、为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破解职工创新“后顾之忧”
为了让职工勇于创新,我们在机制建设上持续突破。
1.2025年,我们推出职工保障服务推出新举措,医疗互助保障提质增效,连续4年获自治区通报表扬。建立“2小时应急响应”机制,创新实施“极速理赔”服务,审核时效缩短至24小时内,为职工家庭缓解医疗负担70余万元。上半年发放补助金529.97万元,最高单笔补助19.86万元。组织职工疗休养活动和2025年“送清凉”慰问活动启动仪式。
2.2025年,我们探索组织建设新模式,首创“工会+商协会”建会机制,新建6个商(协)会工会联合会,覆盖企业83家,带动(非公)会员企业单独建会6个,发展会员近1000人。破解新业态建会难题,成立交通运输行业工会联合会,推动4家运输企业独立建会,发展会员600人,形成可复制的“梧州经验”。
3.2025年,我们建立财务管理建立新规范,使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修订《财务支出审批办法》,出台《基层工会经费收缴管理办法》构建起“预算—执行—监督”全流程管理体系。经费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决算同比增长19.05%,2025年预算增长3.03%,加大服务职工支出的力度。
三、打造“文化品牌”:让职工生活有温度、精神有归属
职工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也是激发创新的“软实力”。近年来,我们坚持以“职工为中心”,打造“工”字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艺+体育+阵地”三维发力,让职工在文化活动中感受温暖、在精神滋养中迸发创新活力。
(一)创品牌活动:让职工文化“活起来”
我们深知,职工文化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贴近职工需求、彰显产业特色。2024年以来,我们打造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有辨识度的文化活动品牌:
1.“百年工运跟党走 薪火相传耀西江”主题系列活动:2025年五一期间,我们举办庆五一职工文艺晚会(200余名职工参演)、职工书画摄影征文展(评选优秀作品280多件)、职工运动会(设2大项目,121支代表队、1200多名职工参赛),构建“文化+体育”双轮驱动模式,活动覆盖职工群众近20万人次,让职工在欢声笑语中增强归属感。
2.“文艺轻骑进企业”宣讲品牌:创新打造“文艺演出+劳模工匠+大会代表+思政教师”四位一体宣讲模式,2025年开展基层宣讲20余场次,通过歌舞、小品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工会精神,覆盖职工2.3万人次,让理论宣传不再“枯燥”,让文化传播更有“烟火气”。
3.“劳模工匠宣讲”活动:2024年开展“劳模工匠进园”“开学第一课”“大思政课”等宣讲60多场;2025年推出“文艺轻骑进企业 百年工运传薪火”劳模工匠宣讲,在全市广泛宣传全国劳模祝雪兰、朱哲、廖木森和12名“梧州工匠”的先进事迹,开设“梧州工匠《每日一匠》”栏目,在全市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让劳模精神成为职工创新的“精神灯塔”。
4.巾帼关爱精准发力:2025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春漾芳华——巾帼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主题朗诵比赛、“她力量”妇女趣味体育运动会以及关爱女性健康讲座等系列活动,普惠关爱3000多名女职工。持续深化“会聚良缘·筑爱梧州”品牌,今年创新推出线上广播交友节目《交友方程式》,已开展了9期线上交友活动。加强儿童关爱服务,累计开展4场“六一”儿童节关爱帮扶、走访慰问活动,覆盖225名农村留守儿童、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困境儿童和残疾儿童。
(二)建文化阵地:让职工文化“有载体”
阵地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我们重点打造“职工书屋”“工会驿站”两大阵地,让职工随时随地能感受文化滋养。
1.职工书屋建设:深入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乡镇村和重点项目工地,加强对“职工书屋”的指导。2024年新建成各级职工书屋11家,累计达315家,这些书屋不仅有图书,更成为职工交流学习、碰撞创新想法的“充电站”,许多职工在这里查阅技术资料、开展研讨,让书屋成为“创新灵感的发源地”。
2.工会驿站升级:2024年新增工会驿站36个,全市达90个,其中2个获“全国最美驿站”;2025年探索“工会驿站+”服务模式,开展“工会驿站+健康服务”(联合医疗机构提供义诊、急救培训)、“工会驿站+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演出、读书分享、送春联),让驿站不再只是“歇脚点”,更成为职工的“文化小家”。
(三)强产业融合:让职工文化“有特色”
我们将职工文化与梧州重点产业深度绑定,让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六堡茶产业目标,我们举办广西梧州六堡茶工匠学院联席会、钦梧两地茶陶融合交流沙龙,组织六堡茶行业劳模工匠参与文化活动,让六堡茶不仅是产业符号,更成为职工文化的特色元素;2024年,我们举办的主题摄影展,再现六堡茶、制造业等行业劳模风采、工匠技艺,让职工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对本土产业的认同感,激发投身产业创新的热情。
职工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职工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近年,梧州市总工会在创新赋能职工成长、智创驱动职工文化上取得了一些成绩:4项工作案例获全国、全区工会重点创新案例推广,六堡茶工匠学院成为自治区级标杆,职工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文化活动覆盖职工超50万人次……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每一位梧州职工的奋斗,也是我们“以职工为中心”的初心坚守。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创新为笔,在职工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效推动、文化品牌打造上持续发力,让更多职工在创新中成长、在文化中幸福,为梧州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职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