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总负责任务落到实处、落地见效,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全总负责任务实施方案》(下文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
《实施方案》明确,由全总负责的牵头任务共15项,包括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等。
1、突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
2、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
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探索实行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及政府和工会联席(联系)会议制度,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
3、创新面向产业工人的工会工作
进一步改进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会工作。
4、打造更多高技能人才
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创新协同培育模式,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高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建设,搭建高技能人才交流平台。
鼓励企业设立高技能人才特聘岗位,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原单位必要的培养补偿费用。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
5、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网络载体
建立健全结构清晰、数据准确、动态管理的产业工人队伍基础数据库,运用信息化手段研判分析,及时准确掌握产业工人思想状况、生产生活、技术技能。
加强网上思想引领、技术交流、创新成果展示、文化建设等,举办多行业、多工种网上练兵活动。
6、打造网络学习平台
将促进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纳入城乡信息化建设,加强集师资队伍、教育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群体为一体的网络公共学习平台建设,优化数字学习环境,满足广大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
建设面向职工的新媒体矩阵,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
7、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
建设网上“职工之家”,加强与产业工人的网上互动交流,实现网上维权帮扶、提供公共服务等,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产业工人新通道。
8、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待遇。建立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研究创新激励方式。
完善国家级技术工人表彰奖项。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
9、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
深入推进劳动和技能竞赛,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效能评估及激励机制等。
10、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扶持力度
深化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实训平台,探索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开展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评选,适当增加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名额,鼓励和支持产业工人创新成果评选、展示。
11、组织产业工人积极参与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产业工人技能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和举办有关国际性的产业工人技能交流活动。
12、加强有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法治保障
推进修订职业教育法,研究技术资格方面的立法。研究制定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方面的制度。
13、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
保障就业机会公平,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规范劳务派遣用工。
14、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理论政策研究
定期开展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查,加强对产业工人问题理论研究。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开设相关课程。
15、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组织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分众化、互动式宣传。
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展现产业工人风采的优秀文艺作品。组织劳模、工匠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班组。
新闻多一点
《实施方案》还明确了6项全总负责的参与任务,包括改革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统筹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建立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此外,《实施方案》明确4项全总负责的组织实施任务,构建合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格局,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做好改革宣传工作,加强对改革实施的督促检查。
转自全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