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咨询培训 >> 乔东为厦门港讲授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

乔东为厦门港讲授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

2021-04-08 08:28:32 来源:职工文化网 浏览:1348

近日,受福建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冯鸿昌主席盛情邀请,乔东在厦门港讲授《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与职工文化》课程。乔东指出,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不仅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系列民主管理思想为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职工的意志,保障职工的权益,激发职工的创造活力;尤其要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落实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在重大决策上要听取职工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要坚持和完善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鼓励职工代表有序参与公司治理。

乔东进一步指出,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还要按照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即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体系,深化 “公开解难题、民主促发展”主题活动,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完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推进职工代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把职代会、集体协商、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等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要推动新时代职工文化建设,提升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的效果。乔东主要分享了自己学习和研究新时代企业民主管理的点滴体会,受到学员的普遍好评。

 

冯鸿昌,男,1979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海天分公司高级钳工,工会主席,人社部和全总示范工作室带头人,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副主席,福建省总兼职副主席,从事港口大型装卸设备的维护管理和冯鸿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技术革新、成果转化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学习是成才的途径

  冯鸿昌出生在漳州市南靖县一个农村家庭,1997年3月,他从厦门机械技工学校南靖教学点推荐到海天码头实习,记得当年走进海天公司,第一次面对大海、高耸的港口机械和一排排整齐的集装箱,他的心中充满无限的激情和感慨:能在这么壮观的环境里工作真是太棒了!可是,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在人才济济的城市里扎根。是企业的老师傅告诉他:“掌握技术就一定会有立足之地!”让他找到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一流的技能人才首先要有精湛的操作技术,还得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他把“学习、钻研”这四个字刻在心里,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抱着书本啃。每次完成维修任务,他都会将故障判断、维修要领、处理方法等记在本子上,反复琢磨。

  1999年,公司从国外引进许多新设备。当他翻阅这些设备技术资料时,顿时傻眼了。因为这些技术资料多为英文版,对于只有中职学历的他简直就是“天书”。但设备维修就得有这些资料,怎么办?就此放弃吗?不!他一咬牙,拿出半个月的工资,买了台“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下来。半年后,他整理出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中文资料,把各种技术参数标注得清清楚楚。不久,公司决定让他负责美国卡特彼勒柴油机大修,他的班组仅用一周便顺利完成这项重任。后来,他又带领班组完成了10多台进口柴油机的大修工作。

  从最初看到设备故障心里打鼓,到后来心里越来越有底气,学习让他尝到技术进步的大甜头。于是,他又自费报名参加了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高职班,一年学费3000多元啊,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每天下班,他要骑1个小时的单车,从公司赶到学校上课。记得99年的14号台风,当他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学校门口要去上课时,保安问他“大台风天的,你怎么还来啊!”这时他才知道由于台风的影响,学校停课了。也有人说他:“你是个外来工,没户口没房子,混着过呗,何必这么累啊。”他不以为然,正因为是外来工,更应有一技之长,才能得到这个城市的认可。2001年,他参加厦门劳动局主办的第七届职工技术竞赛,夺得“技术状元”。2007年7月,参加校企培训,取得高级钳工,又获得电大大专文凭和技师、高级技师等10多个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作为全国劳模,被组织免试保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已经顺利毕业了。正是坚持学习,不断进取,让他掌握了技术,在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扎下了根。

  二、担当是工作的责任

  厦门海天码头是365天不间断生产的,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他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奋战在生产一线,他从没有“打零工”的心态,对每一项任务都以最高的标准来完成,对每一台设备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呵护,对公司的利益尽最大努力维护和创造。他带领班组完成四台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改造,仅此一项就减少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为公司节省了维修费用,也为同行的技术攻关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3年7月,公司委派他到上海港机厂对新购买的两台当时国内最大跨距的轨道式龙门吊进行监造。由于设备制造工期短,每次大梁、门腿、底梁的报验都是在中午进行,为了把好设备内部质量关,他拿着手电筒匍匐着爬到漆黑的设备内部进行验收,在骄阳的炙烤下,设备内部温度高达60多度,空气稀薄,呼吸都感到困难,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但为了确保设备质量,他坚持每次都对焊接工艺、安装精度进行验收,先后提出近100条整改要求和建议,全部得到设备生产方的采纳。

  随着东渡三期工程的建设,公司的堆场不断扩大,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公司92年引进的四台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由于发动机功率不足,电控系统老化严重等问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常装卸箱使用要求。根据公司的技改计划,部门决定由他和6名同事,对四台旧龙门吊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领受任务后,他们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堆场作业的实际需要,结合维修工作的实践经验,他与同事们一道进行研究分析模拟推演,提出对发动机房活动走道翻转平台进行自行设计,对柴油机的油箱、小车传动系统、起升机构等进行了改进和变更设计等想法。这些方案得到了论证和认可。在项目的实施中,他和同事们制定计划并抓紧落实,指导和配合有关施工方,实现了电控系统的全面更新和升级,使原本报废的设备重新迸发出活力,达到了使用要求。现在这些龙门吊在东渡码头重新投入了运营。

  他公司用于冷藏箱堆场作业的两台龙门吊,由于设计、操作等多方面原因,经常造成作业时,吊具着床不准确,固定导板摇晃偏移而撞击冷藏箱顶部,使冷藏箱顶部的铝板破裂,造成箱损和货损。给码头生产效率带来影响,也给客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他和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根据作业时吊具导板所承受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设计成一套合理的伸缩式活动导板。此项改造方案成本低,周期短,而且容易实施,便于维护,没有再发生冷冻集装箱箱损和货损的事故。

  三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2012年8月,公司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冯鸿昌工作室,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青年骨干的孵化器为目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他与班组成员对龙门吊作业系统进行创新,采用电力驱动替代传统的柴油发电机组驱动方式,将码头作业堆场的40 个箱区,共38台燃油轮胎式起重机供电系统进行改造。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燃油成本80%,减少废气排放更达95%,噪音从110分贝减少至60分贝,每年节能燃油成本1708万元,获得交通部、省市“节能减排示范工程项目”。

  工作室成立技术技能类内训师队伍加大交流培训的频度和力度。目前已组织技术交流培训近50场,参培人数900多人次。经过培养有12名青年职工成为技术骨干。完成技术革新项目224项,其中远程智能理货系统改造在全国码头上得到推广。有29项获得厦门市职工优秀技术成果二、三等奖;发表技术革新总结论文14篇。先后被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